连云港斯克斯研制“直线型电驱动关节”让人形机器人关节精准弯曲

一根看起来不起眼的“轴承”,却可以带动工业机器人关节移动,实现机器人机身、手臂、手腕运动。这根神奇的“轴承”是由连云港斯克斯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技术人员研发的滚珠丝杠副系列产品。“目前,我们已经开发了3毫米直径的滚珠丝杠副产品,实现人形机器人滚珠丝杠副产品的国产化替代。”斯克斯副总经理商贤峰介绍,目前,他们与南京埃斯顿联合申报工信部揭榜挂帅项目人形机器人方向重点产品“直线型电驱动关节”,目前已经完成试制,即将投放市场。 人形机器人自己叠衬衫的视频,让人们意识到,人形机器人正在走进我们的生活。如今,机器人正以新式生产工具的面貌走进我们的生产生活。然而在实际生产中,各种类型机器人要想灵巧地“工作”,离不开各种各样的滚珠丝杠副产品支持。斯克斯拥有30余项滚珠丝杠相关的知识产权,开发的大导程滚珠丝杠产品广泛应用于机器人、半导体及泛半导体、电子、汽车等行业,全面助力国内机器人等新产业的国产化。 那么滚珠丝杠产品是如何助力机器人工作的呢?以现实生产中使用最频繁的码垛机器人为例,在工作中,电机通过联轴器带动滚珠丝杠中的丝杠轴转动,其上的螺母在螺旋形螺纹的驱动下实现直线往复运动,从而带动机器人的灵巧手左右或者上下运动。简单地说,滚珠丝杠副就像控制提线木偶的那些线,指挥机器人数以千万次按照同一移动轨迹将物品从左手搬到右手。 听起来是不是很简单,但是要想让机器人的关节精准弯曲,每次移动的方向角度相同却是一个技术活。在斯克斯车间,笔者看到该企业的生产人员正在借助国产机床将光滑的丝杠轴磨出一道道的螺旋形螺纹。“不要小看这些螺旋形螺纹,它的表面硬度、耐磨性及螺距精度等级都决定了灵巧手是否真的‘灵巧’。”商贤峰介绍,斯克斯滚珠丝杆产品依托南京理工大学数控机床功能部件技术及机器人团队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储备数据库,利用国产机床实现对丝杠轴磨削角度调整、找正、磨削参数的选定,实现了滚珠丝杠副产品的精准磨削,让灵巧手在具体工作中“指哪打哪”变为了可能。 目前,斯克斯滚珠丝杆产品定位位置误差仅有0.005微米,简单地说,这种误差比一根头发丝还要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目前,企业产品已经覆盖了小直径大导程滚珠丝杠副、滚珠丝杠花键副、行星滚柱丝杠副等产品门类,其中滚珠丝杠花键副在和国外产品的激烈市场竞争中,成为性能、价格、服务综合选择优势明显的拳头产品,实现国内多家工业机器人龙头企业SCARA机器人(SCARA机器人是Selective Compliance Assembly Robot Arm的缩写,意思是一种应用于装配作业的机器人手臂)产品应用的全系列国产化替代,合作伙伴已经覆盖库卡、汇川技术、埃斯顿、新时达、阿童木、隆崎、卡诺普、华数机器人等厂家。 据了解,今年一季度,斯克斯完成营业收入520万元,预计全年超过2000万元。斯克斯还将针对人形机器人灵巧手广泛应用的微型滚珠丝杠副产品实现批量化生产,并为国内的人形机器人大臂、小臂、腰、大腿、小腿等部位提供更加先进的反式行星滚柱丝杠副产品。并积极开拓新能源汽车转向系统、制动系统等应用的滚珠丝杠副产品,努力实现产品在航空、高铁、桥梁、轻卡等领域的应用。

联播连连看|布局人形机器人

浙江的人形机器人赛道有多热? 浙江大学控制学院研发的“悟空4S”机器人四次迭代后,应付复杂地形的能力比肩人类; 杭州滨江的宇树科技的H1机器人以每秒3.3米的运动速度,创下了全尺寸人形机器人的世界纪录,亮相英伟达大会; 自研行星滚柱丝杠的新剑机电传动,A轮得到数亿元融资,其中不乏“国家队”身影; ….. 案例林林总总,浙产人形机器人产业火热升温。据高工机器人产业研究所(GGII)预计,未来3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在服务机器人中的渗透率将达到3.5%,市场规模超20亿美元,到2030年全球市场规模有望突破200亿美元。这样的大市场,作为数字经济先发省的浙江,如何在这场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 人形机器人“拆开看” 浙江有优势 省经信厅近期作为一份详细摸底调研:浙江在人形机器人零部件领域竞争力,还是有底子的。主要表现为在行星滚柱丝杠、伺服电机、机器人控制器、摄像头、激光雷达等关键零部件和人机交互算法等方面具有较好的基础,处于国内领跑。 中科院宁波材料所先后研制了高爆发力关节电机、柔性人工肌肉、减速器等驱动装置;同样位于宁波的拓普集团已成功研制生产高精度滚柱丝杠,并不断迭代升级产品。其中,有一批厂家,已经顺利进入了众所周知的国际“大厂”的供应链,不少是独家供货。 在距离杭州市区约一百公里外的临安昌化镇,有一家创业已超25年的传动企业——新剑机电传动。企业从2008年起潜心研发行星滚柱丝杠,这种长条形的金属零件是实现人形机器人四肢灵活运动,所必不可少的支撑部件。行星滚柱丝杠是一种精密的机械传动装置,它的工作原理依赖于多个滚柱与丝杠、螺母之间的精确螺纹啮合,从而有效地将伺服电机的旋转运动转化为直线运动。在人形机器人产业中,核心技术和产品的行业壁垒非常高,行星滚柱丝杠就是其一。同时,已经作为特斯拉Optimus人形机器人的关键核心运动部件,在机器人的关节构成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车间走访期间,负责人表示全球近70%的人形机器人整机厂和头部高校院所,都已经陆续上门洽谈,希望跟新剑快速建立业务联系,其中不泛耳熟能详的日本本田、东京大学,包括国内的互联网新势力等等,可见这一技术风口的前瞻性。 包括新剑在内,就在临安一地还有禾川机电、万马等企业,也已经跟人形机器人部件紧密相关。业界呼吁结合浙江产业优势,应尽快建立人形机器人产业链优势企业库,给予相关支持政策。 人形机器人“走起来” 浙江有差距 根据公开资料显示:近期,浙江在人形机器人整机研发上突破不少:浙江大学控制学院自2006年起先后研制了四代人形机器人,最快运动速度超过6km/h,跳高0.5m,适应室外路面、草丛、泥地等多种地形。动子科技(宁波)的小型人形机器人 BRUCE 已在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行业实现小批量出货,是可以自主独立行走、奔跑、跳跃的双足小型人形机器人。宇树科技推出了国内第一款能跑的全尺寸通用人形机器人Unitree H1,也是全球同类规格中功率性能最高的机器人。 但是不可回避的一点,目前我省制造的人形机器人样机性能,与本田阿西莫、波士顿动力、特斯拉等国外一线大厂差距明显,同时,目前的样机主要以展示为主,小部分开始承担教育教学的功能。实用的典型应用场景,还没有形成。此外,产业矩阵还相对薄弱,目前除了几家人形机器人整机研发单位之外,明确进军人形机器人领域的只有三花智能、宁波拓普、智昌科技等少数几家企业。其他的如视觉感知、传感器、电机、减速器、控制器等核心部件厂家都有较好的基础, 但是尚未明确是否进军人形机器人领域。 在整机企业上,还需要大规模培育。虽然浙江软件基础在国内排行靠前,但人形机器人通用开发平台、开发软件缺少,高可靠型产品缺少,量产线缺少,这些制约了整体行业发展。 人形机器人“跑起来” 浙江要抱团 本周,英伟达公开了自己的“003计划”,我省宇树科技加入其中。英伟达Jetson平台提供了高性能的人工智能(AI)处理能力。这对于人形机器人来说至关重要,因为它们需要处理大量的数据,并且需要在瞬间做出决策。例如,人形机器人需要能够识别人脸、理解语音指令,甚至预测人的动作,这些都需要强大的AI处理能力。英伟达的Jetson平台拥有一个强大的生态系统,包括各种各样的硬件和软件合作伙伴。这意味着开发人员可以方便地找到适合他们人形机器人项目的各种资源和支持。 人形机器人产业的发展,关键在合作。浙江省作为中国科技发展的前沿,一直致力于推动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其中包括人形机器人的研发、生产和应用。这个区域已将人形机器人视为一个重要的产业增长点,并采取了一系列创新性的策略来推动这个领域的发展。 笔者认为:在大力开展国际合作的基础上,浙江还应多措并举为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加把力,如鼓励创新研发、 完善产业链、 加强政策扶持、开拓应用场景、储备优秀人才等,将浙江省在人形机器人领域的优势转化为胜势,在未来国际乃至国内的产业竞赛中,赢得有利地位。 来源: 编辑:王鑫

超越日本美国,中国人形机器人技术专利申请数排名全球第一

封面新闻记者 欧阳宏宇 作为全球科技创新的制高点,人形机器人技术正成为未来产业的新赛道和经济增长的新引擎。从全球范围看,人形机器人技术专利哪家强?我国人形机器人技术又处于何种水平? 近日,人民网研究院发布的《人形机器人技术专利分析报告》显示,中国在人形机器人技术专利方面的多个维度居全球前列。其中,中国人形机器人技术专利累计申请总量为6618件,超过日本、韩国、美国等国家,排名全球第一;在有效发明专利上,也以1699件位居全球第二。优必选科技、达闼、之江实验室、清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企业和高校为国内人形机器人技术专利主要申请人。 人形机器人集成人工智能、高端制造、新材料等先进技术,有望成为继计算机、智能手机、新能源汽车后的颠覆性产品。本月初,工信部印发的《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提出,到2025年,我国将初步建立人形机器人创新体系,“大脑、小脑、肢体”等一批关键技术取得突破,整机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实现批量生产。到2027年,人形机器人技术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形成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生态,综合实力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世界主要经济体也将人形机器人技术提升至国家战略高度。报告显示,在人形机器人技术专利集中度上,中国人形机器人行业活力比发达国家更强,自2014年来的专利集中度在20%-30%波动。不过,与美国、日本、欧洲等国家及地区相比,中国人形机器人专利的质量仍与之存在差距。 随着技术专利申请数量不断上升,我国人形机器人产业化落地趋势也在加快。报告显示,自2015年以来,我国人形机器人专利申请数量大幅增长,本体结构、智能感知、驱动控制是技术专利主要布局的三个领域。 同时,越来越多的企业、高校、学术机构持续投入人形机器人研发,该领域的商业化步伐也在加快。报告显示,优必选科技、本田、索尼、丰田等企业为技术布局覆盖度较为全面的申请人;其中,优必选科技以763件有效专利排名第一,本田、三星分列二三位。从本体结构、智能感知、驱动控制三个技术分支来看,本田的专利申请数量均排在全球第一,优必选科技为全球第二。

目标成本30万,15万……人形机器人量产还远吗?

我国人形机器人产业进入量产前夕。 GGII认为,随着人形机器人产业进入量产前夕,人形机器人高价值、高壁垒核心零部件环节将迎来发展机遇期。 尽管人形机器人是蓝海市场,但产业整体还处于初级阶段,存在落地难点。尤其是我国人形机器人起步较晚,还有多个关键技术难点亟待突破。 2023年12月11-13日,由配天机器人总冠名的2023(第十届)高工机器人年会暨十周年庆典隆重举办。 在12月12日下午举行的主题为“关键技术突围与创新场景实践”的圆桌对话上,美的工业技术章浏明博士、同川精密总经理沈晓龙、斯微特传动总经理余运清、鑫精诚传感器董事长吴浩、宇立仪器黄约博士、海伯森技术董事长王国安博士、国讯芯微CTO蒋琛等企业高层围绕“‘卡脖子’技术突破策略;人形机器人风起时,什么样的核心零部件将收益?”等话题进行了精彩的对话,本场圆桌对话由高工机器人董事长张小飞博士主持。 张小飞博士:目前智能机器人或人形机器人在哪些方面还需要有更大的提升? 王国安博士:海伯森技术有两条主线,覆盖人形机器人两大领域。一方面是光学和视觉产品线,赋予了机器人感知,让机器人能够看到;另一方面是力学产品线,能够让机器人在看到的同时感知到力的反馈。如果将机器人变得更加智能,以上两个方面必不可少。 张小飞博士:国产减速器厂商在理论、装备、材料、设计、检测等方面与国外品牌还存在哪些差距? 章浏明博士:目前还有很多方面有待于实践检验,这是我们需要面对的现实。因此,企业大胆的尝试和探索,值得被肯定。 余运清:关于RV减速机,根据斯微特传动2023年的产能、产量及客户分析来看,我们有280个客户使用行业接近70个。其实机器人领域精度不是最高的,如果想要做好RV减速机,我们必须要站上世界的视野。 当前,国内厂商与国际厂商在产能、出货量方面差距相对较大,因此我们现在还处于学习阶段,需要加强修炼内功,为未来打好基础。 沈晓龙:关于谐波减速机,首先要掌握一些先进的理论;其次,中国市场应用场景相比国外更加多元化,所以我们在产品方面讲究适用性,并不是精度越高就越好,而是根据不同的应用场景来选择产品;最后,工业品最可贵的是可靠性。 为此,同川精密也在不断地向国内外先进产品学习先进性、适用性及可靠性。 张小飞博士:同川精密产品种类多元化,如何平衡精度和成本问题? 沈晓龙:过去的谐波减速器的参数是根据工业机器人或者工业机械手臂的参数进行定义,而未来要适配服务机器人或者特种人形机器人,其对谐波减速器的很多要求已经发生变化,因此过去的方案未必是最好的方案,这就需要企业勇于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我认为应该是场景催生需求,需求催生创新。这对于中国企业来说是优势,也是超越国际企业的巨大机会。 张小飞博士:目前国产谐波减速机与进口相比,还存在哪些差距? 章浏明博士:我们的布局不仅仅是产品的应用,更重要的是核心技术。我们不缺钱、不缺人,当前之所以被卡脖子,就是我们手中缺少核心技术,如精密加工制造的正向设计缺乏,先进轴承仍需依赖国外品牌,材料、疲劳热处理未做到位。因此,我们需要深入扎根攻克核心技术,未来十年或者二十年的奋斗目标是,某些国家被我们的技术卡脖子。 张小飞博士:对于鑫精诚传感器来说,还有哪些方面需要向宇立仪器的传感器学习? 吴浩:宇立仪器黄约博士是国内传感器行业的泰斗,是最早将六维力传感器技术带到中国的前辈,其产品也在行业内树立了良好的口碑,尤其是在打磨市场应用端已经做到极致。 鑫精诚传感器进入六维力传感器领域相对较晚,从3C行业起步,选择细分赛道。早期,六维力传感器价格昂贵,普遍1-2万元起步。 而实际上举例来看,焊接行业拖拽示教的应用对于六维力传感器的精度、抗震、防水防潮等要求并不高,只需解决焊接轨迹规划问题,比视觉编程更便利,客户体验感也更好。因此,在这类对于六维力传感器可用可不用的场景,一般大家不会选用2万元的六维力传感器,而如果成本降至2千元,相信大家都会使用。 早期,鑫精诚传感器的单维力传感器年销量为8000只,如今的六维力传感器和十年前的市场需求量差不多,年销量为8000只,而如今单维力传感器的市场需求量为100万只,所以市场空间大,大家都能有钱赚。 黄约博士:传感器有不同的应用场景,市场足够大,而每家企业也都有适合自己的定位,对于宇立仪器来说,我希望公司有足够的订单,能够保证员工有足够的稳定性。 张小飞博士:在技术创新、产品稳定性等方面,传感器还有哪些短板? 黄约博士:从力传感器角度来看,原来因为价格昂贵使得大家尽可能选择不用,实际上也可以将其价格做到很低,但要考虑的是企业是否还能有足够的资金投入研发。其实大家所走的技术路线是正确的,并不是一定要颠覆原有的技术路线来降低成本。 目前宇立仪器已经与很多国内外人形机器人头部企业达成合作,在这个过程中,发现人形机器人企业最大的问题是定位不是特别准确,比如定位工业应用为何会使用人形机器人?用人形机器人解决精密装配的难度很大,目前市面上也有更好的解决方案。我认为AI、ChatGPT是有助于人形机器人进行人机交互,人形机器人是这些软件技术目前能够看得到的终端市场。未来,人形机器人如果能够进入家庭这个终极目标,体量将是千万台级别。 张小飞博士:在人形机器人领域还有哪些“卡脖子”难题? 王国安博士:人形机器人的最大特点是柔性,也许人形机器人什么都能做,但很难做到极致。人形机器人想要达到像人一样的灵敏状态,首先眼睛要看得清楚,而且视觉不止是2D,还要有3D。其次,需要有感知、触觉,而人的视觉和触觉神经元非常多,这就需要处理大量数据,所以算力也是人形机器人的基础必备之一。 在以上基础都具备的情况下,利用算法将多元的传感器数据进行融合,然后指导机器人运行。这个算法里面包含了模式识别、运动控制等内容,因为人能够两脚站立,大脑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惯性、感知等动态地控制人体的肌肉、关节等,从而实现动态的平衡。 接下来,还需要突破能耗问题。现阶段,机器人能量的利用率远低于人,实现机器人长时间续航,能耗和供电至关重要。 张小飞博士:国讯芯微的操作系统和软件PLC等能给人形机器人提供什么贡献? 蒋琛:国讯芯微虽然提供的是底层操作系统,但输出方式可支持各类运动控制器,包括AI的运动控制器。 操作系统的上游是芯片,而什么样的芯片符合人形机器人?国讯芯微专注在EtherCAT的控制伺服,灵活性高,通讯效率同步性好,但最大的问题是全身上下多达30-40个关节,如果全部采用EtherCAT,就需要考虑成本问题。另外小到人形机器人的手指,就需要考虑接口的问题,是否也可以采用CAN或者步进电机的方案?这些问题的解决都需要有具体的落地场景。 近期在参加日本展会时,看到HD开发了一款全球最小的减速机,将超小伺服、电机、减速机实现了一体化的手指,并集成了握力和力传感,非常灵活且稳定,但成本很高。 我们接触到一家人形机器人客户,其目前产品的商业落地价格是60万,因为其所有配置很高。国讯芯微作为底层控制平台,要实现成本控制,需要选择合适的芯片,并在之上打造控制系统,给客户提供足够的想象空间和接口;平台还需要适应传感器的算法等。我们判断人形机器人要真正落地还为时过早,希望人形机器人在半年后将成本控制到30万,五年后实现特斯拉提出的目标,将成本控制到2万美金以内,届时各家核心零部件企业会找到最优的组合方案。

【致同咨询行业洞察】中国成为工业机器人市场主导力量 国产化进程加速

工业机器人凭借其通用性、智能化、高生产效率和安全性,以及易于管理且经济效益显著等特点,已成为先进制造业中不可替代的装备和环节。同时,它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制造业和科技水平的重要标志。2023年12月,致同中国发布了关于工业机器人行业的年度最新调研报告,对行业的发展前景、市场竞争格局等内容进行分析与解读。 中国工业机器人发展迎来政策支持和市场机遇 根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数据,中国已成为工业机器人第一大市场,2022年市场规模达到87亿美元,占全球市场的45%。同时,中国工业机器人的销量也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2022年约为30万台,复合增长率为26%,远高于全球市场的12%。工业机器人广泛应用于消费电子、汽车、金属制品等领域,并且随着新能源行业的兴起,逐渐向锂电、光伏等行业拓展。 为了推动工业机器人的发展,国家频繁出台产业政策,并给予大力支持。例如,在2023年1月,工信部等十七个部门联合印发了《“机器人+”应用行动实施方案》,该方案制定了到2025年我国制造业机器人密度较2020年实现翻番的目标。此外,《中国制造2025》提出的为中国制造业未来10年设计了顶层规划和路线图,旨在推动中国到2025年基本实现工业化,迈入制造强国行列。 工业机器人的定义与分类 工业机器人,指面向工业领域的多关节机械手或多自由度的机器装置,它能自动执行工作,是靠自身动力和控制能力来实现各种功能。根据结构与功能不同,工业机器人可分为垂直多关节机器人、水平多关节机器人(SCARA)、并联机器人(DELTA)和协作机器人。 根据IFR数据,垂直多关节机器人由于负载高,多应用于汽车、3C电子等行业,覆盖装配、焊接、装卸等环节,其需求量稳定,是销量占比最高的工业机器人。协作机器人有别于传统工业机器人,在工业场景中打破了传统局限,在机器人与工人之间无需设置隔离栏分离,双方能够在共同空间中进行近距离交互,实现协同作业。当前我国协作机器人正处于快速导入阶段,可以满足工业和服务多个场景的应用需求,具备广阔的市场空间。 全球工业机器人市场稳步增长,中国占据主导地位 全球工业机器人市场稳定增长,2023年全球工业机器人市场有望达210亿美元,预计同比增速为8%。 中国目前是全球最大的工业机器人市场,2023年我国工业机器人市场规模有望达99亿美元,在全球工业机器人销售额比重有望达47%。2019-2023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规模保持超过10%的年增长,市场规模占全球规模比例呈上升趋势。 工业机器人国产化前景广阔,重要并购融资案例增多 工业机器人市场集中度较高,由来自日本、瑞士和德国的“四大家族”长期占据主导地位。2022年发那科(FANUC)、安川(YASKAWA)、ABB和库卡(KUKA)在中国的销量市占率合计高达39%,而同期我国工业机器人龙头埃斯顿和汇川技术机器人销量市占率仅为6%和5%。 工业机器人领域国产替代进程逐步提速,2023年第一季度国产化率达41%,有望实现《中国制造2025》提出的2025年实现工业机器人内资品牌市场份额占比50%的目标,国产化前景广阔。 工业机器人行业持续受到资本市场的关注。近一年重要并购融资案例包括天创机器人C轮融资、长广溪智造A轮融资、行健智能B轮融资、图灵智造A轮融资等。 技术壁垒制约应用场景,整机厂商需提高技术实力与产品质量 工业机器人制造商的盈利能力和行业发展受到核心零部件进口依赖和原材料价格波动的影响。这些核心零部件包括控制器、伺服电机和减速器,它们对机器人的控制和驱动功能至关重要。然而,由于技术壁垒较高,这些关键部件主要由国外供应商垄断,国产化率相对较低(整体低于35%)。技术壁垒限制了国内整机厂商在高精度应用场景中的渗透能力,使得高端市场难以进入。 此外,核心零部件在机器人整机成本中占比高达70%,但由于国内工业机器人整机厂商采购规模相对较小,与外资品牌相比没有议价权,导致采购成本更高。自2021年以来,进口电子元器件价格上涨且交期延长。如果未来工业机器人原材料出现供应不及时、价格大幅上涨或供应商中止、减少对厂商的材料供应的情况,而工业机器人整机厂商无法采取措施转移这些压力,将会挤压其盈利空间。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工业机器人整机厂商需要提升自身竞争力以实现长远发展。尽管部分产品细分市场仍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但随着产业引导和资本助力新的竞争对手不断加入,原有竞争对手持续发力,同时产品普及率上升,市场规模增速放缓,机器人整机厂商将面临市场竞争加剧的风险。在这种情况下,价格战通常成为主要的竞争方式。当厂商对成本的控制无法匹配价格的下降时,将导致盈利能力下降。因此,整机厂商需要紧跟市场发展趋势,有效提升技术实力和产品质量,提高管理、生产及服务能力,通过设置较高的竞争壁垒来应对价格战的冲击。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

海康机器人携产品及方案亮相2023第六届中国国际光伏产业大会

11月13日至16日,2023第六届中国国际光伏产业大会在成都举行,汇聚海内外重要嘉宾、业内人士及数百家光伏龙头企业。作为机器视觉与移动机器人产品及解决方案提供商,海康机器人携产品及光伏解决方案亮相本次大会。 本次大会海康机器人带来了适用于光伏硅料、拉晶、电池片、组件车间物料搬运的Q3潜伏机器人,适用于电池片车间不同工序场景载具搬运的QS3一体式移动机器人,以及用于成品电池片外观终检、硅片/电池片PL检测的机器视觉产品。 海康机器人深耕光伏行业多年,精准洞察光伏行业用户需求,针对生产环境复杂、搬运强度高、对接精度高、物流效率要求高等问题,将智能感知和智能设备渗透到硅料、拉晶、切片、电池以及组件等生产场景及各工艺段,通过自动化搬运、缺陷检测、读码追溯等智能化方案实现全工艺流程的自动化应用,全面提高产品质量,应对产能高峰。 目前,海康机器人已与包括隆基、中环、通威、晶科能源在内的多家光伏行业头部企业在智能化升级方面进行合作;未来将持续深入探索,与合作伙伴共同沉淀行业经验,不断优化解决方案,赋能客户,为光伏等新能源行业的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年销10000台,再现!

机器人行业年出货量“万台级”选手,又迎来一位重量级玩家。 10月18日,埃夫特发布前三季度工业机器人产量、销量完成情况。埃夫特公告显示,埃夫特前三季度国内工业机器人产量为10240台,同比增长122%;销量为9567台,同比增长118%。 正当业内讨论纷纭,都在观望埃夫特何时“破万台”,10月20日,埃夫特直接举行了2023产销过万台的庆祝仪式,并向行业公布:埃夫特2023年第一万台机器人即将发货给客户。 这也意味着继埃斯顿和汇川技术等出货量破万台后,又一位国产机器人厂家跨进“万台”门槛。 埃夫特表示,埃夫特机器人正在大规模进入以光伏、3C、锂电、汽车及汽车零部件等机器人应用主流行业的头部客户,同时这些客户的复购率是埃夫特机器人产品力的重要指针,只有真正过硬的产品力才能赢得客户的信任和重复购买。 凭什么实现年销量10000台“今年大环境不太好”已经成为行业的共识,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埃夫特如何实现破万台?埃夫特首席战略官唐欣在接受高工机器人调研时表示:“埃夫特在2021年做了明细的战略调整,国内业务以机器人本体作为核心业务,践行以应用驱动为核心的理念,聚焦产品力,完善产品矩阵,不做短期内的盲目扩张。”在产品方面,埃夫特的整机产品分为桌面机器人、中小型负载机器人、大型负载机器人。今年,埃夫特面向3C电子、金属加工、教育等行业,推出了基于中型桌面的 ER10- 900和 ER10-700 系列化机器人;基于中空腕系列,衍生开发了ER12H-1600 机型;面向焊接应用 并基于中空腕系列,推出了焊接机器人ARC12-1400、ARC10-1600、ARC12-2000系列机器人;面向新能源高精度、高防护应用场景,优化了ER25-1800和ER35-1900机型,并衍生开发了ER25- 2300平台机型;进一步完善优化了SCARA 系列、码垛专用系列、ER15系列、ER25系列、ER210系列等机型,提升了产品的可靠性。在产品的认证方面,埃夫特多款机器人获得CE认证,喷涂机器人获得ATEX防爆认证。唐欣表示,在产品的成本控制方面,受益于国产供应链日渐成熟,国产供应商价格优势明显,加上埃夫特的销量也有了质的突破,埃夫特和供应商之间的合作纽带更为紧密,让埃夫特实现了良好的成本管控。埃夫特在接受投资者调研时透露,从2023年上半年销量数据来看,埃夫特整机业务在下游行业销量最大的两个行业为:3C 和新能源(包含光伏、锂电等),两大应用行业约占埃夫特整机销量的75%。其中,埃夫特整机业务在光伏行业销量约占公司整机销量超过40%。埃夫特表示,在厂房面积不增加的前提下,现有产能可以满足市场需求。埃夫特会根据后续业务的发展情况适时地进行产能的扩张。 打法生猛?价格激进? 对于埃夫特今年迅猛的销量增速,行业人士向高工机器人透露:“埃夫特今年的打法很生猛,价格也很激进。” 但唐欣看来,此说法有失偏颇。 若站在更高的视野来看埃夫特的发展,其实一切都是有据可依。 唐欣表示:“埃夫特一直遵循着两条发展路线,一是打灯塔,埃夫特把自身的产品导入头部客户的工厂里,做出标杆项目;二是拓渠道,不断拓展销售渠道。” 在“打灯塔”方面,随着在光伏、3C、汽车及汽车零部件这些机器人应用的主流行业的拓展, 埃夫特2023年上半年新开发战略终端用户超过30家,年采购100台以上客户数量继续提升,2023年上半年达到了10家,表征了主流行业头部客户对埃夫特机器人产品的持续复购,也体现了市场对于埃夫特机器人产品力的充分认可。 在“拓渠道”方面,埃夫特系统梳理了合作伙伴所需关键资质,开始对合作伙伴进行技术赋能,期望通过渠道建设,将埃夫特机器人产品拓展到更多细分行业。埃夫特2023半年报显示,报告期内,埃夫特新签约合作伙伴超过30家,下半年将进一步加强对合作伙伴的赋能力度,推动埃夫特机器人应用生态的形成。来源:埃夫特2023半年报针对价格方面,从行业角度看,随着国产工业机器人厂家的崛起及相应市场竞争的延伸,价格竞争是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核心是要提高产品竞争力。在唐欣看来:“价格由市场供需的竞争态势决定。公司会采用技术降本、商务降本、完善产业链等方式来应对价格竞争,保持产品整体的毛利,在合理的范围去满足客户的价格需求。” 头部企业力量强劲 毫无疑问,万台的出货量,放在今天的机器人行业,无疑是耀眼的。正如前文所提及的,已实现年销量破万台的机器人企业屈指可数。 加上今年受终端需求不振的影响,机器人行业整体低迷,增速变缓。年初还想大干一场的企业,经历了前三季度市场的低迷,增长乏力后,大有一种“先躺为敬”的趋势。 “今年也就这样了,把一亩三分地守好,明年再说吧。” 所以,埃夫特此时宣布销量破万台,从某种意义上而言,也给机器人行业带来了一抹生机。有行业低落(如3C),也有行业在兴起(光伏、储能),不管行业如何变化,终端的需求始终存在。 高工机器人也注意到,与部分腰部及以下企业迫不得已的“摆烂”不一样的是,头部企业力量强劲,依然在另辟蹊径往前冲。 埃斯顿 此前,埃斯顿在接受调研时指出,公司仍将以快速扩张规模为主要目标,采取“通用+细分”战略,瞄准钾电、光伏、新能源汽车等新能源行业以及焊接领域,同时积极布局新兴行业的应用,包括储能、半导体设备、生物医药等。 在产品方面,埃斯顿的产品线也越来越丰富,拥有 64 款工业机器人产品,包括六轴通用机器人、四轴码垛机器人、SCARA 机器人以及行业专用定制机器人, 工作负载从3kg到700kg。 值得一提的是,在2023中国工博会上,埃斯顿还发布了Codroid系列协作机器人,具备高速度与高精度的优势,能够为客户终端以及合作伙伴提供高性能的协作机器产品以及完整的应用解决方案。据了解,埃斯顿此前还增资了子公司埃斯顿酷卓,进一步加深与埃斯顿酷卓在高柔性智能化机器人及具身智能等相关领域的业务合作,丰富公司产品线及技术布局。 今年上半年,埃斯顿的产品在光伏、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应用保持了较高增速,子公司Cloos整体业务也保持较好增长,已获得较多北美订单,在手订单充足。 年初提到的埃斯顿机器人智能产业园二期工程已经大体完工,正在重新布局和装修,部分已经投产。埃斯顿曾透露,项目完工后,产能可以提升至50,000台套/年,能满足未来2-3年业务发展的产能需求。 埃斯顿2023半年报显示,公司实现销售收入22.41亿元,同比增长35.38%,其中:工业机 器人及智能制造业务收入17.32亿元,同比增长46.84%,工业机器人销售收入增长超过80%,继续保持快速增长;自动化核心部件业务收入5.09亿元,同比增长约7%,保持平稳增长。…
Read more

工业机器人2023年上半场:当乐观回归理性

根据MIR 睿工业最新数据显示,在经历了第一季度的负增长之后,2023年二季度,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有所反弹,整体销量6.8万台左右,同比增长5.4%。再结合一季度整体市场的数据,2023年上半年中国整体工业机器人销量为14万台左右,同比微增约1%。 2016-2023上半年工业机器人分季度市场规模(出货量/台) (数据来源:MIR DATABANK) 简单总结来说,2023年上半年,上半年市场表现比较疲软,这主要由两个原因造成: ①不少渠道商库存处于高位:由于2022年缺货严重,以及对2023年市场评估过于乐观,部分机器人渠道商在2022年年底存在恐供性备货的情况,这一定程度上扰乱了工业机器人制造商对下游市场的判断。 ②下游应用市场需求走低:除光伏、储能(划分在锂电池大类)、汽车电子、船舶表现较好外,原来的销量主力行业如电子、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医疗等,需求出现萎缩或增速相对放缓。其余的一般工业长尾市场有一定复苏迹象,但仍需时日才能激活市场。 2023年上半年工业机器人下游行业出货情况 (数据来源:MIR DATABANK) 以上两个原因,互为因果,二者共同综合作用下造成了如今工业机器人市场明显承压的局面。 国产替代加速 内资市场份额突破40%,创历史新高 市场需求增速放缓,再叠加头部厂商扩产比较激进,价格战及内卷化就成为了必然趋势。2023年上半年,内资工业机器人品牌抗住压力,整体增长率达到23%,远高于上半年工业机器人整体市场增速,内资市场份额占比也首度突破40%。 2022H1及2023H1工业机器人市场内外资厂商占比情况 (数据来源:MIR DATABANK) 内资品牌近些年来都在不断地进步,特别是在经过疫情的淬炼之后,无论是企业韧性还是对供应链的把控度都日益精进,MIR 睿工业从开年以来也一直在关注内资工业机器人品牌的发展,深入调研之后,我们从行业开拓,机型策略,价格策略,服务水平,库存管理等方面对内资品牌做了一个全方位的梳理,并与外资厂商作为对照,能够使我们更加清楚为什么内资工业机器人品牌能够发展的如此迅速。 (信息来源:MIR DATABANK) 2023年上半年各机型表现不及预期 整体结构性差异明显 对比往年,2023年上半年各机型出货量都不及预期,虽然除了SCARA机器人,其余机型都维持正增长,但是其增长速度有了很明显的放缓。不仅如此,各机型的增长也出现了明显的结构性差异:SCARA及≤20kg 6-axis告别高速增长期,>20kg 6-axis及Cobots进入新的增长阶段 2015-2025年(预测)中国工业机器人各机型增长情况 (信息来源:MIR DATABANK) *GAGR:年复合增长率 以下是2023年上半年各机型具体的市场情况: 1, SCARA机器人 SCARA机器人下游应用场景中电子行业疲软,锂电、医疗等需求放缓导致SCARA机型增长减缓。光伏领域的制造生产对于工业机器人速度性能的要求在逐渐变高,特别是在串焊环节对SCARA(SCARA速度性能相对较弱)应用方案的态度也变得谨慎。除此之外,通用版SCARA产品竞争加剧,越来越多厂商加速布局大负载、高速机等特殊机型。 2,Cobots(协作机器人) 协作机器人下游工业应用市场如汽车等相关需求持续释放;非工业应用市场如餐饮、新零售、健康理疗、电力等市场开始复苏。大负载协作机器人产品成趋势。国产协作机器人品牌价格进一步下探,头部厂商陆续进入上市倒计时。商用服务领域的入局者增加,企业出海渐成潮流。 3,≤20kg 6-axis 底座型及弧焊型≤20kg…
Read more

IBM AIOps Insights 现已上市,帮助企业实现更智能的 IT 运维管理

美通社 关注 2023-08-02 18:22 作者:Keri Olson,IBM自动化业务产品管理副总裁   北京2023年8月2日 /美通社/ — 随着现代 IT 环境变得越来越复杂,用于管理它们的工具数量也在激增。对于 IT 运维  (ITOps) 团队来说,确保其端到端 IT 环境的完整视图并有效管理事件和故障,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具挑战性。为此,IBM 日前宣布 IBM AIOps Insights 产品现已上市,这是一个AI 赋能的解决方案,旨在正面应对上述挑战,帮助企业中央IT运维团队改变管理其 IT 环境的方式。   借助 IBM AIOps Insights,企业和组织可以通过现代化的 AI 赋能的事件管理,更好地以自动化的方式来预测和修复问题,提高性能和生产力。     IBM AIOps Insights 现已上市,帮助企业实现更智能的 IT 运维管理       一个综合全面的事件与故障管理解决方案…
Read more

推进本地化进程 雄克中国分板设备及自动化产品生产基地开工

6月30日,作为上海市莘庄工业区7个重大产业项目集中开工仪式的分会场之一,在闵行区各级领导、雄克客户与合作伙伴、雄克员工代表等的共同见证下,雄克中国分板设备及自动化产品生产基地开工奠基仪式成功举行。上海市闵行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胡明华先生,副区长杨辛先生、闵行区政府及莘庄工业区领导与雄克中国区管理层共同为新项目培土奠基。 雄克中国分板设备及自动化产品生产基地奠基 雄克中国分板设备及自动化产品生产基地位于上海市莘庄工业区,占地面积7000余平方米,规划总建筑面积4500平方米,预计2024年年中投入使用。该项目的启动标志着雄克全球本地化战略的持续推进。项目建成后,将成为雄克中国快速响应本土客户需求的高端、数字化智能装备生产基地。为公司未来加强本地化研发、加速国内市场布局,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雄克中国新生产基地开工仪式活动现场 雄克德国St. Georgen 工厂负责人,SCHUNK Electronic Solutions GmbH 总经理,Jochen Ehmer 先生表示:”将高端分板设备和机械手等自动化产品的组装引入中国,是德国雄克在全球推进本土化战略的一项重大举措,我和我的团队非常荣幸能参与,并祝愿该项目取得圆满成功。” 雄克中国区总经理杜尚俭博士对闵行区政府、国内合作伙伴和用户的长期支持表达了诚挚的感谢。他表示:”我们对中国市场抱有强烈的信心,并将持续投资,以精湛的产品、技术及服务,与合作伙伴一起,为中国制造行业添砖加瓦。” 加速布局中国市场提升本地生产装配能力 雄克中国新生产基地将集办公、研发、生产、仓储功能于一体,除计划新增分板机和自动化类标准品组装产线,还将通过设立研发测试中心,进行基于客户应用的非标产品设计,更好地服务中国客户及市场,强化雄克在全球分板机、抓取和夹持技术领域的市场领先地位。 进入中国市场20余年来,雄克始终扎根于本土客户需求,在开拓创新的同时,坚守精准高效的严谨态度,以互惠共赢的解决方案,为国内用户提供高质量产品和专业技术支持。面向未来瞬息万变的市场形势,雄克中国将基于全新的研发生产基地,持续提升本地产能及设备装配能力;提供应用咨询及测试服务,为客户优化加工和自动化工艺;与国内企业精诚合作,共同把握未来行业增长机会,共同提升中国制造业核心竞争力。 关于雄克SCHUNK 德国雄克SCHUNK是刀具及工件夹持领域、抓取技术和自动化技术领域的全球市场领导者。凭借开拓精神和创新能力,雄克为客户提供全面的功能部件、应用方案和服务,提升生产工艺和标准。在金属加工、汽车、电子、生命科学、航空航天等行业的整个供应链,雄克是客户可靠的合作伙伴。2010年,德国雄克在中国成立全资子公司”雄克精密机械贸易(上海)有限公司”。 转自:网易

推动智能工业安全“证无” | 永信至诚助力工业互联网安全测试评估

来源标题:推动智能工业安全“证无” | 永信至诚助力工业互联网安全测试评估 当前,我国工业互联网产业生态不断壮大,已经全面融入45个国民经济大类,重点平台连接工业设备超过8100万台(套)。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加速纵深拓展的同时,也带来了日益严峻的网络和数据安全挑战。 本文以保卫工业互联网安全为出发点,聚焦测试评估业务需求,结合当前工业互联网安全现状,分析测试评估对于工业互联网安全发展的必要性;同时,基于永信至诚多年来在网络靶场、人才建设、测试评估领域的技术积累和在工控领域的实践沉淀,提出四点建议为工业互联网安全测试评估体系建设提供参考。永信至诚也将持续基于数字风洞、网络靶场等产品以及攻防演练、赛事运营、春秋云境.com等开放性测试评估模式和社区,持续推动工业互联网安全向实质合规加强,助力智能工业安全风险“证无”。 工业互联网需要定期体检,通过持续测试评估保障生产连续运行 工业互联网在工控系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将物理设备、传感器和控制系统连接起来,实现了自动化和智能化。任何对工业互联网的攻击或安全漏洞都很有可能导致生产中断、设备故障或生产质量问题,严重影响生产连续性和稳定性。 近年来,《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3年)》《“工业互联网+安全生产”行动计划(2021-2023年)》《“十四五”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发展规划》《工业和信息化领域数据安全管理办法(试行)》《工业互联网企业网络安全分类分级管理指南(试行)》等工业互联网相关法律规范密集出台,要求“增强工业安全生产的感知、监测、预警、处置和评估能力”“基于工业互联网平台开展安全生产风险仿真、应急演练和隐患排查,推动应急处置向事前预防转变”等。加强工业互联网安全保护,开展工业互联网安全测试评估,已经成为相关企业加强实质合规、保障连续生产经营的必然要求。 不仅如此,随着数字化和工业化的深度融合,越来越多的工业设备和系统与互联网连接,形成了庞大的工业互联网生态系统。传统封闭的工业控制系统暴露面逐渐增加,APT攻击、勒索病毒等导致的网络和数据安全威胁事件频繁发生。据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指出,2022年公开披露的工业领域勒索事件较2021年增长78%,工业互联网成为网络攻击重灾区。持续性开展安全测试评估,比如风险评估、防护验证、应急演练、靶场演练、风险诱捕、人才培训等,可以及时发现潜在的安全风险和漏洞,增强安全防护能力,降低遭受勒索病毒攻击的风险。 由此看来,作为对生产连续性有着极高要求的工业互联网领域,生了病再去看医生很有可能导致严重的经济损失和生产线的中断,而类似定期体检、疫苗接种的测试评估,可以在预防和发现问题、确保系统和网络的健康运行、预防未来风险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正在成为工业互联网安全体系建设的关键环节。 四点建议,为工业互联网安全测试评估体系建设提供参考 在法规监管与市场需求的双向驱动下,该如何开展工业互联网安全测试评估?作为网络靶场、人才建设领军者及测试评估赛道的领跑者,永信至诚认为应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1.理解业务流程和场景是测试评估的重要前提 工业互联网应用涉及通信、电力、石油、化工、交通等各个重要行业领域,每个专业领域的工作原理和关键业务场景都相对比较复杂。在“以保护关键业务为目标”的基础上,构建整体安全防控体系,决定了我们需要理解工控系统运行的基本原理和工作方式,了解工控系统在实际工业过程中的应用和关键业务场景,这样可以更好地理解安全需求,有助于构建更加贴近业务场景的仿真环境,以及在安全测试评估过程中确定重点测试区域、制定测试方案,并更准确地评估系统的安全性能。 2.构建高仿真业务环境是测试评估的核心要求 在工信部印发的《工业互联网专项工作组2022年工作计划》中强调,“搭建一批网络安全测试环境和攻防演练靶场。”工控系统对于生产环境的连续性要求非常高,如果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中进行安全测试或演练,可能会导致生产中断、设备故障或数据丢失等严重问题。通过建设高仿真的测试环境和演练靶场,将测试和演练从实际生产环境中隔离出来,在有效控制风险的前提下,对人、系统、数据以及各业务流程阶段等进行全场景测试评估,以确保其在实际生产环境中的正常运行和安全性。 3.部署专有云平台是测试评估高效稳定开展的根本保障 在安全测试、风险评估、实战演练等测试评估业务中,通常对场景的快速部署与回收、资源释放与调⽤及多⻆⾊在同⼀场景进⾏联合交互和测试等有较⾼要求。平台的高效稳定是测评任务顺利开展的根本保障。各种突发问题难以预计的测评过程,无法保证有效的验证结果。所以需要具备先进资源管理、灵活调配和工程化运营服务能力的专有云平台进行支撑,弹性伸缩、自动调整计算资源服务,对计算、网络、存储等资源进行高频繁调用和释放,确保在大规模、大流量、高波动情况下平台稳定、高效、安全运行。 4.建立持续运营机制是实现测试评估价值实效的关键举措 随着新技术、新场景的不断应用,工业生产面临的安全威胁和攻击技术也在不断演变和发展,工控系统所处的环境和业务需求也会随之发生变化,例如系统的扩展、更新、升级或业务流程的调整、新技术的引入、人员的变动等。为确保工控系统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持续运行并保持高水平的安全性,需要持续性进行测试评估,定期对人、系统、数据、方案、流程等进行量化评估,并贯穿规划建设、运营和处置等全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形成持续的风险验证机制,和业务相互融合促进,不断发现安全并消除隐患,直到验证没有问题,实现安全风险“证无”。 作为测试评估专业赛道的开启和领跑者,永信至诚凭借深厚的网络靶场技术和7+1靶场应用场景拓展实践、平行仿真技术和春秋云专有云平台支撑能力,已经助力电力、石油、石化、通信、交通等多个涉及工业互联网应用的行业领域的网络靶场落地,以智能工业“数字风洞”打造具备高仿真、高并发能力的工控靶场训练环境;落实响应国家能源局2023电力网络安全靶场建设要求,支撑国家级电力网络安全靶场建设;支持了工信部主办的全国工业互联网技术技能大赛(国家级一类职业技术技能赛事)等在内的450多场网络安全赛事演练,为国家级工业互联网技术人才提供高质量测试评估演练场等等。 丰富的行业实践,让永信至诚有更多机会与工业互联网领域用户交流业务,理解业务流程、工作原理、网络架构等,并在工业互联网场景仿真、平台支撑、持续运营等方面形成技术沉淀,同时积累大量业务场景,为持续进行“以保护关键业务为目标”的工业互联网安全测试评估打下扎实基础。 首创开放性测试评估社区,助力工控靶场实战更加常态化 为了进一步促进工业互联网领域人才、技术交流,助力工业互联网技术人才实战更加普及化和常态化,永信至诚在国内首家云上靶场社区春秋云境.com平台中正式上线工控靶场场景,场景高度还原,操作简单易上手。欢迎登录https://yunjing.ichunqiu.com进行体验与历练,在开放性测试评估社区中,练习技能、提升安全防护本领。 作为重要的工业基础设施之一,电力系统一旦受到攻击,极有可能会对国家安全,人民安全产生巨大威胁。此次工控靶场聚焦电力行业,基于平行仿真技术,将办公区、工业生产区等关键业务场景及相关业务流程映射至靶场中。通过模拟信息搜集、特权提升、横向移动、勒索病毒和钓鱼邮件等手段,对办公区内网以及传感器、PLC(可编程逻辑控制器)、SCADA(监控与数据采集系统)等各种工控设备和系统的安全性和运行交互逻辑进行测试评估,对相应防护策略的有效性进行验证,模拟各种攻击和紧急情况,让演练人员学习如何应对和应急,提高风险发现、防范和化解能力。 春秋云境.com是国内首家云上靶场社区,内置漏洞环境和仿真场景两大体系,通过在线开放性测试评估社区模式,广泛支撑个人、企业、学校、科研院所等社会各类群体和组织体系化进行网络安全学习、测试评估、漏洞研究、案例复现、实战演练等。依托网络靶场、人才建设领军优势和大量场景积累以及霄壤实验室的技术研究能力,永信至诚将持续对春秋云境.com社区内的学习内容、仿真场景进行更新补充,为各行业用户提供源源不断的高质量测试评估场景和实战演练资源。 欢迎咨询,共同推动智能工业安全“证无” 近年来,工业互联网作为数字基础设施,已经成为我国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建设制造强国的关键支撑,工业互联网安全关系到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是事关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问题。 作为专业的网络安全企业,永信至诚将充分发挥网络靶场、人才建设领军优势,基于“数字风洞”产品体系,持续支撑工业互联网领域的行业用户开展风险验证、实战攻防、赛事演练、人才培训等安全测试评估业务,为政企数字化转型提供专业的安全保障及专有人才输送。在推动安全风险“证无”的路上,永信至诚将竭诚为您提供专业支持,更多问题,欢迎随时联系我们,将有专业人员为您服务! 责任编辑:张薇(QN0001) 声明:本网转发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文章事实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仅供读者参考。

第二十三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2023年9月19日至23日在沪举行(2023上海工博会|物流机器人展区)

第22届中国工博会于2020年9月15日-19日在国家会展中心(上海)成功举办。本届中国工博会以“智能、互联——赋能产业新发展”为主题,展览总面积达255,121平方米,吸引 了来自全球22个国家和地区的2,350家参展商,其中境外及外商投资企业参展商数为257家,53场论坛及专题活动同期举行。来自境外29个国家和地区和中国境内31个省区市共计191,792人次专业观众参观了第22届中国工博会。本届中国工博会到场专业观众人次较上届增长了4.67%。 作为今年疫情防控常态化下举办的首个国家级工业展会,本届工博会的成功召开对提振全球工业经济信心,彰显我国改革开放决心具有重要作用,为促进全球经济复苏注入了信心与动力。 随着第二十二届中国工博会圆满闭幕,第二十三届中国工博会招展招商工作紧锣密鼓展开。第二十三届中国工博会将于2023年9月19日至23日在国家会展中心(上海)举办,规划展示面积28万平方米,9大专业展分别是数控机床与金属加工展,工业自动化展,节能环保技术与设备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应用展(工业互联网展)、能源技术与设备展、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展、机器人展、科技创新展和新材料产业展,届时将有数10场高质量的高峰论坛及活动同期举行。 作为中国具影响力、规模和水平的国际工业品牌展,智能制造解决方案、人工智能技术应用集中的展示、交易平台,我们真诚欢迎广大海内外企业积极参与、同场竞技,如您有意参展可直接联系我们,电话:187 7951 3059 第二十三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将于2023年9月19日至23日国家会展中心(上海)隆重举行。作为旗下以“机器人”为主题的专业展,以机器人为核心各类前沿产品、技术、行业应用解决方案作为主要展 示内容。2021年将拥有56,000m²展示规模,预计400+家国内外知名企业参展,200,000+买家及专业观 众到场参观。机器人展始终秉持着携手共进、合作共赢的信心和行动,以高水平、高规格共同打造机器人行业最开放、最多元、最创新的交流合作生态,持续助推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 中国工博会机器人展(RS)作为全球或全国新品首发及创新技术发布的首选平台,本届展览会以“Ai+让智造更智慧”为主题,分为两大核心展馆——中国馆和国际馆,持续引领全球机器人及智能制 造应用的发展新态势。 2021 年将继续升级焕新“智慧物流”、“协作机器人应用”专区, 集中展现多领域丰富应用场景,以最权威视角领略全球智能化发展全径。展会期间,举行多场机器人行 业高端峰会及各类精彩活动,构建共赢共享的国际舞台。历届展商和专业观众数屡创佳绩、品质享誉中外,树立行业新标杆。 ● 工业机器人整机 协作机器人、焊接机器人、喷涂机器人、码垛机器人、搬运机器人、装配机器人、激光加工机器人、真空机器 人、洁净机器人、打磨抛光机器人、多关节机器人、SCARA机器人、Delta机器人、直角坐标型机器人、其他 工业机器人等 ● 适用于行业应用的整体解决方案 3C制造行业应用解决方案(手机检测、打磨抛光、组装等)、汽车制造行业应用解决方案、食品饮料及其加 工行业应用解决方案、橡胶及塑料产业应用解决方案、生物医药行业应用解决方案、家电行业应用解决方案、 厨具/卫浴行业应用解决方案、包装印刷行业应用解决方案、物流/安防行业应用解决方案、新能源/环保行业 应用解决方案等 ● 移动机器人及仓储、物流行业应用 挽式移动机器人、辊道式移动机器人、牵引式移动机器人、驮举式移动机器人、拣选式移动机器人、复合式移 动机器人、全方位驱动移动机器人、视觉导引移动机器人、激光导引移动机器人、惯性导引移动机器人、电磁 导引移动机器人、无人机、智能仓储管理系统、智能仓储机器人物料搬运系统、自动化物流设备及系统、综合 输送系统等 ● 核心部件 控制器、减速机、伺服电机、传感器、专用电线电缆、相关软件等 ● 智能机器人 传感型机器人、交互型机器人、自主型机器人、服务机器人、教育机器人、医疗康复机器人、清洁机器人、特 种机器人等…
Read more

上海首批机器人标杆企业名单公布,“挂钩”多家上市公司

近日,上海市公布首批智能机器人(10.620, 0.00, 0.00%)标杆企业与应用场景推荐目录,约40家企业成功入选,应用场景涉及工业智能、公共服务等七大领域。梳理发现,多家入选的标杆企业与上市公司“挂钩”,且不少还是“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来源:摄图网 上海首批机器人标杆企业及应用场景公布,产业规模将争达千亿元 为打响一批家喻户晓的机器人品牌,促进产业成果赋能工业、医疗、建筑、农业、商业、家用、应急等领域智能应用升级,2023年3月13日,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官网发布关于印发第一批《上海市智能机器人标杆企业与应用场景推荐目录》(以下简称:推荐目录)的通知。 通知提出,请各有关机器人企业持续加强新产品、新终端研发创新,加大供给高端装备、拓展应用广度深度;请各相关企事业单位积极对接推广机器人典型应用场景,支撑城市数字化转型;请各区产业主管部门支持推动以机器人为代表的智能终端产业发展,培育一流营商发展环境;力争到2025年,上海市将打造10家行业一流的机器人头部品牌、100个标杆示范的机器人应用场景、1000亿元机器人关联产业规模。 梳理发现,入选上海市第一批智能机器人推荐目录的标杆企业共计约40家,涉及工业智能、医疗健康、建筑服务、农业服务、公共服务、家用服务和特种应急七大应用场景,其中4家公司产品入选两种应用场景推荐。 近年来,上海机器人产业发展迅速。数据显示,2022年上海工业机器人年产量预计达7.5万台以上,实现同比增长6%,产量居国内城市首位。 为了加快推进机器人应用拓展,今年1月19日,工信部等十七部门印发《“机器人+”应用行动实施方案》,指出到2025年,制造业机器人密度较2020年实现翻番,服务机器人、特种机器人行业应用深度和广度显著提升,机器人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能力明显增强。 该行动实施方案还提出,聚焦10大应用重点领域,突破100种以上机器人创新应用技术及解决方案,推广200个以上具有较高技术水平、创新应用模式和显著应用成效的机器人典型应用场景,打造一批“机器人+”应用标杆企业,建设一批应用体验中心和试验验证中心。推动各行业、各地方结合行业发展阶段和区域发展特色,开展“机器人+”应用创新实践。现阶段,全面推进机器人应用的氛围逐渐形成。 14家企业产品入选工业智能应用场景,多家有上市公司背景 进一步梳理发现,此次入选推荐目录的企业数量总计44家(其中4家公司产品分别入选2个应用场景)标杆企业中,工业智能应用场景的共14家,占比逾三成。此外,公共服务和医疗健康领域分别有9家和8家标杆企业入选。特种应急、家用服务、建筑服务和农业服务四个领域的标杆企业数量分别为5家、4家、3家和1家。 进一步梳理发现,工业智能领域的14家标杆企业中,多家与上市公司有关联。 其中,节卡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节卡机器人)节卡机器人的“3C电子行业精密涂胶的力控协作机器人”、“汽车行业销轴加工的协作机器人”和“智慧餐饮行业的辅助配餐协作机器人”成功入选,其中前两种机器人应用场景为工业智能领域,后者应用于公共服务领域。 资料显示,节卡机器人成立于2014 年7月15日,2022年11月21日按照净资产整体变更为股份有限公司。目前该公司处于IPO上市辅导阶段。节卡机器人官网显示,公司拥有1个重点研发中心,上海、常州、深圳、日本、德国5个基地,以及机器人、商用机器人、节卡智能3个事业部,公司在全球部署了逾万台机器人。它们服务于汽车、电子、半导体等全球知名品牌的生产线,也在众多商业新消费领域从事与消费者直接接触的服务工作。公司入选2022年“上海市重点服务独角兽企业”榜单。 中科新松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科新松)的“应用于电气零部件上料装配的协作机器人及智能系统”入选推荐目录,应用场景为工业智能领域。 中科新松是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证券简称:机器人;证券代码:300024.SZ)在上海设立的国际总部。公司业务包括多可协作机器人及新松智慧工厂。办公总部位于上海自贸区金桥开发片区,主要开展研发、营销及配套服务。位于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的新松临港产业基地,主要开展协作机器人产品及核心部件的制造,同时实现智慧工厂的规划、设计、总装与总调。中科新松被工信部认定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成为协作机器人细分领域的“隐形冠军”。其应用领域涉及:汽车、3C及半导体、教育、医疗、食品药品、服装纺织、现代服务业等。 上海木蚁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木蚁机器人)的“快运物流行业无人叉车搬运机器人”、“工业仓储分布式集群调度无人叉车搬运机器人”入选推荐目录,应用场景为工业智能领域。 德邦股份(18.000, 0.00, 0.00%)(603056.SH)2021年年报显示,木蚁机器人为公司联营企业,德邦股份的董事崔维刚也是木蚁机器人的董事。木蚁机器人官网介绍,公司成立于2016年,总部位于中国上海浦东,并在华南、华北开设办事处,业务已遍及全国,并拓展至亚太区域公司。公司自动驾驶叉车及解决方案市场份额已居行业前列。自主研发的L5级无人驾驶叉车已实现批量化落地,同时拥有全球首创单仓100+台智能调度系统,在多个场景下实现24小时实地运营。其官网披露的解决方案显示,公司入驻德邦快递全球最大分拣中心广东佛山顺德陈村分拣中心,完成无人叉车自动化搬运工作;从10台到50台再到100台,打造行业唯一一个百台无人叉车示范中心。 上海仙工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仙工智能)的“面向智能制造仓储物流管理的移动机器人及控制系统”入选工业智能应用场景推荐目录。 资料显示,仙工智能成立于2020年4月22日,注册资本为1161.7364万元。公司是一家智能生产及智慧物流系统提供商,业务涵盖通用AMR控制器、自动叉车、可视化工业系统软件及智能视觉方案,主要产品包括移动机器人控制器、各类移动机器人及相关数字化系统软件等。其官网显示,公司已助力400+家集成商及机器人厂商自主制造AMR,产品应用覆盖半导体、3C、锂电、光伏、汽车零部件、PCB、纺织、医疗等行业。 仙工智能系科沃斯(78.230, 0.00, 0.00%)(603486.SH)二级子公司科沃斯机器人(苏州)有限公司的参股公司。科沃斯2021年年度报告显示,按权益法核算,公司间接持有仙工智能6.8862%股份。 此外,2020年9月,瀚川智能(60.500, 0.00, 0.00%)(688022.SH)子公司瀚海皓星向仙工智能增资4.2371万元注册资本,增资完成后瀚海皓星持有仙工智能1.6667%股权。 这些标杆企业也跟上市公司“挂钩” 此外,公共服务、医疗健康、家用服务等应用场景方面,多家入选企业为上市公司或上市公司子公司,且有公司还是“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其中,上海微创医疗机器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证券简称:微创机器人-B;证券代码:02252.HK)的“投入临床应用的国产腔镜手术机器人”入选医疗健康应用场景。该公司是微创医疗科学有限公司(00853.HK)旗下子集团,2014年开始研发腔镜手术机器人(作为集团的内部孵化项目),2015年在中国成立公司,开始研发鸿鹄骨科手术机器人。2021年11月2日,微创机器人-B在香港联交所主板成功上市。 美的集团(50.440, 0.00, 0.00%)(上海)有限公司系美的集团(000333.SZ)全资子公司,该公司“集管家、助理、卫士、玩伴于一体的家庭服务机器人”入选推荐目录,应用于家用服务应用场景。 上海钛米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钛米机器人)“医院物流配送柔性机器人”、“智慧化手术室管理服务系统”、“院感消杀智能机器人”入选推荐目录中的医疗健康应用场景。 钛米机器人官网显示,公司是国内少数具有核心技术自主知识产权,能够自主快速提供智能机器人系统整体设计及应用解决方案的机器人平台型公司。公司率先定义了智能消毒机器人、物流管理机器人及智慧医疗服务机器人三大类医疗机器人品类,其中消毒机器人是全国首款获得消毒器械注册证的机器人,柔性物流系统是全国首家将医疗物资存储、运输、使用管理整合为一体的智能系统。 此外,钛米机器人官网资料显示,公司于2021年完成股改,目前正在科创板IPO辅导过程中。公司先后获得了包括中科院投资基金国科嘉和、上海浦东科创、上海张江集团、张江高科(18.230, 0.00, 0.00%)及金浦投资、IDG资本、科沃斯等机构的投资。公司2021年入选工信部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华北工控MITX-6135工业主板支持AGV机器人应用

工业4.0时代下的制造业正加速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部署,积极引入各种智能制造装备推动生产全流程的智能化、网络化、无人化管理。在此背景下,我国工业机器人产业市场爆发。 AGV作为工业搬运机器人,凭借高自动化程度、应用灵活、安全可靠等优势也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期。华北工控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推出了支持AGV机器人应用的一系列嵌入式产品。 1、AGV机器人的的多场景应用落地 AGV,即智能搬运机器人,是由计算机系统控制,装备有电磁或光学等自动导航装置、传感器、制动器等能够自动将物品运输至指定地点的智能机械设备。随着人口红利的消失和中国制造业转型发展的持续推进,“机器换人”热潮迭起,我国AGV机器人行业在下游需求释放及政策持续利好下不断发展,目前已广泛应用于物流、仓储、电子等多行业,成为行业内企业实现转型升级、降本增效的“利器”,市场发展空间巨大。 AGV机器人在仓储业(图源:千图网) 而在AGV机器人的实际落地应用中,多是采用多台AGV组成柔性、高效的物流搬运系统完成各种物料搬运工作。其完成的主要功能如自动行驶、环境感知、状态监测、多机联网等,对主控计算机系统的AI性能、网络通讯功能、扩展性能提出了更高要求。考虑到AGV机器人复杂的作业环境以及长时间作业需求,还必须有更高环境适应性、更坚固耐用的计算机硬件为其提供基础支撑。华北工控嵌入式计算机产品便可以满足需求。 2、华北工控MITX-6135工业主板 华北工控是是行业专用嵌入式计算机产品提供商,可以为客户提供X86架构和ARM架构多样化嵌入式主板、嵌入式准系统/整机和工业电脑的定制生产。针对AGV机器人控制系统应用,自主打造的MITX-6135工业主板增强了AI性能,接口丰富,可靠性高,低功耗,达到了产品应用需求。 图:华北工控MITX-6135工业主板 MITX-6135支持Intel 10代 Core i3/i5/i7/i9 LGA1200 65W处理器和Intel H420E/Q470E芯片组,具有超频、多线程处理性能,能适应密集型AI加速推理运算应用。支持2*SO-DIMM双通道内存插槽,支持DDR4 2400/2666/2933MHz,整板蕞高可达64GB。支持2*SATA,支持SATA3.0高速存储,并支持板载1*M.2 2280 KEY M接口(Q470E支持PCIE X4的SSD,H420E支持SATA的SSD)以增加存储空间。 支持2*LAN(1*Intel i219,1*Intel i226),4*USB2.0,6*USB3.0,2*COM(1*RS232,1*RS232/RS485/RS422),以及1*M.2 2230 KEY-E接口扩展WLAN/BT(Q470E 支持PCIE/USB信号),满足高速网络通讯和多机联网的产品应用需求。 支持1*HDMI,1*DP,1*VGA多种显示接口以及蕞高4K分辨率;支持1*Headphone,1*MIC-IN,1*AMP多种音频接口,和1*PCIE 16x插槽,1*CPUFAN,1*TPM,8*GPIO等丰富的I/O接口,支持JLPC扩展串口(搭配AFC-385C扩展串口),支持PCIE5678扩展4路PCIEx1信号,具备完整而灵活的扩展性能。 此外,MITX-6135主板完成了与Windows 10,Windows 11,Linux操作系统的适配,开发了看门狗功能,精细化功耗管理,尺寸小巧(170mm x 170mm),易使用,易维护。

专为移动机器人打造,智微智能JEA-E88A工控机新品上市

  据新战略移动机器人产业研究所的统计数据,2021年中国市场共销售工业应用移动机器人7.20万台,同比增长75.61%,销售额达到126亿元,营收超亿元的企业达到36家,同比增长50%。   无论从规模化制造还是多元化降本增效等角度分析,未来,高效智能的制造产线必将是智能化和无人化。以“机器换人”,是降本增效主要方式之一。   移动机器人市场需求   移动机器人作为实现智能化、无人化的重要依托,2022年上半年的需求增长迅猛。随着人力成本上升,移动机器人已展现出多种形态被应用于各个场景,如巡检、物流、施工、除草等。移动机器人凭借着自身理解能力,能在环境中独立移动,因此必须要有具备算力能力及稳定可靠的机器人控制器来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首先,应对高强度的连续性工作,保障移动机器人的工作效率及稳定性,移动机器人的控制系统必须具有良好的扩展、网络连接、数据传输、分析处理、图像处理等能力。   其次,目前机器人控制器仍处于碎片化市场,各家机器人企业对于寻找到合适的机器人控制器绞尽脑汁。   智微智能JEA-E88A   专为移动机器人打造的工业控制器   智微智能(001339)经过多年与机器人企业的合作,将行业通用需求和针对不同场景下的扩展需求统一,正式推出了智微智能JEA-E88A机器人控制器。   1   提供高效AI算力支持   JEA-E88A机器人控制器,采用瑞芯微(603893)RK3588四核A76+四核A55CPU,拥有8K60FPS视频解码能力,板载4GB/8GB双通道LPDDR4X内存,6T算力NPU,为移动机器人的视觉感知,自主避障提供基础性能支持。   2   丰富I/O接口,灵活配置部署   作为低功耗紧凑型机器人控制器,JEA-E88A不仅体积紧凑(230*160*54mm),设备还拥有丰富的I/O接口可供多个外部控制设备连接。支持千兆以太网/WIFI/4G/5G网络,具有灵活的网络应用环境的同时,保障网络的稳定;5个LAN口可用于激光雷达传感器的接驳;4个USB3.0+4个USB2.0口可接入体积/读码/监控摄像头等外设;1个MIO口可接入车轮控制系统;2个COM口用完全于急停开关、称重模块;1个6轴IMU提供姿态数据。另外JEA-E88A还支持HDMI+DP显示输出和多PCIE扩展接口资源。可满足移动机器人的多场景应用所需。   3   无风扇宽温稳压,适应严苛环境   JEA-E88A整机的紧凑型无风扇和抗电磁干扰设计,可适用于体积更小的移动机器人中,并保障设备不受其它配件电磁干扰。设备支持工业级宽温环境下工作、DC 12V~36V宽压供电,内置稳压板,可为主板提供稳定12V电源,加上抗震动、抗冲击性、防尘耐用,设备可保障机器人系统在不同严苛环境下运行稳定。   4   实时精确,提供完善的底层技术支持   作为机器人专用控制器,智微智能针对行业所需要的实时性、实时精度、稳定性、配置便捷性等需求进行了大量探索,在开放式的Linux 操作系统+RT-Linux基础上,为客户提供相关底层技术支撑。   结合中研普华研究报告《2022-2027年中国机器人行业市场全景调研与发展前景预测报告》分析可知,未来高效、迅捷、智能、便捷、安全、可靠等方向将成为移动机器人的发展趋势。而依附于人口红利的传统制造业将失去优势,并且在未来的工业4.0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移动机器人正朝着高速度、高精度、柔性化及更智能的方向发展,未来将能更好地融入智能化的生产系统中。

松灵机器人:推动国产移动机器人扬帆出海

    从移动底盘业务延伸到割草机器人赛道,凭借着优势经验沉淀,松灵机器人有望打开第二增长曲线。   南方财经全媒体见习记者王东 东莞报道 在内蒙古的阿拉善沙漠上,半人高、自带螺旋大钻头、光伏太阳能驱动,配套无人驾驶和人工智能技术的“种树机器人”正快速工作,这种“种树机器人”实现了无人化、规模化、全天候作业,可以将种植效率提高100倍以上,成活率提高至95%以上,使得大规模荒漠生态恢复机器人集群应用成为可能。   搭载“种树机器人”从而实现在沙漠里自由奔跑的正是来自松灵机器人(东莞)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松灵机器人”)的户外通用底盘SCOUT 2.0 。这款全能型通用底盘不仅适用于室内、户外结构化场景,甚至包括崎岖路径下的非结构化场景。   从室内走向室外,从城市走向荒野,场景的切换意味着机器人需要面对更加复杂的环境,移动能力成为机器人场景快速发展的关键要素。近日,松灵机器人联合创始人、副总经理谭柱在接受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专访时表示,移动底盘已经成为机器人应用在更多创新领域和创新场景的核心技术之一,机器人底盘+拓展服务的商业化路径前景广阔。   在移动机器人底盘领域,松灵机器人已是国内厂商中的佼佼者,在全球市场格局中逐步取得领先的地位,产品销量也已位居全国前列,市场规模继续保持高速增长的态势。   谭柱表示,松灵机器人在载重、续航、速度、运动模式等不同需求场景下实现了全矩阵覆盖,正在打开机器人“移动”更多应用场景,推动各领域智能机器人的快速部署和商业化落地。   不断解锁机器人“移动”应用场景   机器人底盘是机器人进行移动的基础模块,它承载了机器人本身的定位、导航、移动、避障等基础功能,而底盘的优良与否直接关乎服务机器人价值的体现,进而影响服务机器人的商业落地发展。   2014年,还在深圳大学攻读机械工程方向硕士学位的谭柱,邀请了分别擅长机械、电控、视觉识别的同学组建了RobotPilots战队,此后在RoboMasters 大赛中夺得中南赛区分区赛冠军,了解到一些机器人在应用落地过程中的痛点,积累了大量的实战经验。   经过RoboMaster大赛的历练,2016年,谭柱和圈内好友共同创立松灵机器人,这其中包括曾担任大疆创新研发经理、现任松灵机器人创始人&CEO的魏基栋,其他创始成员和研发团队均来自大疆和Mathworks等领军企业以及知名科研院所。   硬科技企业如何生存和胜出,是摆在创业者面前的必答题。创业初期,松灵机器人在机器人的商业化落地方向上也走了一些弯路。最开始的两年,松灵机器人一头扎进停车AGV的赛道上,推出夹轮式自动停车方案,也因此获得了数百万元天使轮融资。   但单独的设备商无法独自完成一个项目,需要整合设备、智慧停车软件、立体车库建设运营方案提供商各方的优势,才能完成项目的建设与运维。“当时我们几乎把所有的研发力量和资金都压在了停车AGV这一赛道上,但实际上,市场反馈并不是很理想。”谭柱直言,由于投入战线长、资金压力大,这一业务给处于初创阶段的松灵机器人带来了危机。   “机缘巧合下,我们发现小型的机器人底盘在市场上有一定的需求,就尝试着做了两款产品,获得了市场的反响。”谭柱表示,根据市场化需求,松灵机器人调整了产品方向,随后正式进入到机器人底盘这一市场。   在短短半年的时间内,松灵机器人向市场推出了全能型通用底盘SCOUT,SCOUT不仅适用于室内、户外场景甚至崎岖路径下的多种场景,同时装备了多种标准外部设备,预留了多种接口,支持二次开发和更高级的自动驾驶系统接入。   事实上,从应用落地情况看,松灵机器人的战略转型的正确性已经得到了验证。目前,SCOUT系列产品已被应用于监控巡检、教学模拟、物流运输、工业应用、检测勘探、农牧林业等多个领域。   除了SCOUT系列,松灵机器人还推出了采用阿克曼转向设计的HUNTER系列,可满足园区快递、无人物流、无人送餐、景区巡逻等场景应用。多类型移动机器人底盘的布局,同样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不断丰富底盘产品矩阵,为不同类型的应用提供可选项。“通过保持对市场的理解,不断挖掘不同用户层次的需求,提供更有价值的产品,这是松灵机器人的初衷。”谭柱说。   有望打开第二增长曲线   从行业发展趋势来看,国内机器人市场规模正不断扩大,对于高性能机器人底盘的需求也日趋旺盛。   据《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报告(2022年)》显示,2022年我国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到174亿美元,5年年均增长率达到22%。国产移动机器人供应链也在市场打磨中逐渐走向成熟,同时移动底盘技术快速发展并展现出持续创新与迭代能力。   实际上,企业自主设计研发底盘往往会面临周期长、成本高的问题。此前在国内,相对通用的UGV底盘多为个人爱好者作品,电子化水平较低,应用时需要进行深入改造,进行软硬件调试,如果寻求外部定制开发,则需要额外支付一笔开发费用。   “用户只需略懂软件开发和基础的硬件知识,给出设备需要的指令,便可以快速投入应用,无需考虑底盘本身的硬件开发。”谭柱介绍,松灵机器人为客户提供的是可直接采用的方案,而不是单纯的底盘服务。   这一解决方案不仅降低了其他企业进入服务机器人行业的门槛,也能在功能、成本等方面做出突破,给服务机器人的规模化发展铺平道路。目前,松灵机器人合作伙伴已覆盖阿里巴巴、华为、中建三局在内的1000多家企业和全球500多所院校。   梳理松灵机器人快速崛起的路径,和许多行业的头部企业类似,首先得益于强大的产品创新能力。这家以技术见长的创新科技公司,构建了控制、感知、制造、工艺等多领域的全方位人才体系,研发人员占比超过60%,并拥有超过100多件海内外机器人核心专利。   “在产品设计方面,我们坚持核心零部件自主化,虽然短时间内看不到差距,但随着技术的不断积累,这些差距就会慢慢展现出来。”谭柱表示,从电机设计与生产、高性能高精度电机控制、车规级车辆核心控制单元,松灵机器人不断积累的技术能力,为企业构筑起了“护城河”。   当前,移动机器人市场需求呈现出多种类、小批量、定制化的特点,对于处于上游行业的机器人底盘而言同样如此。面对这样的行业发展趋势,松灵机器人也希望通过构建强势的产品矩阵,继续增强核心竞争力。   今年2月,松灵机器人旗下独立品牌库犸动力成立,同年发布了创新型无边界智能割草机器人,面向欧美私家花园及家庭庭院草坪养护市场;同时,推出全新二代纯电动商用自主导航割草机器人,将智能化概念推入传统园林割草机市场。从移动底盘业务延伸到割草机器人赛道,凭借着优势经验沉淀,松灵机器人有望打开第二增长曲线。   总指挥丨邓红辉   学术顾问丨陶锋